首页 > 趣闻 > 将大唐腰斩的安史之乱:史思明离奇死亡,谁带领大唐继续前行?
2024
07-25

将大唐腰斩的安史之乱:史思明离奇死亡,谁带领大唐继续前行?

公元759年,大唐官军在宦官鱼朝恩的带领下,在与史思明对峙的相州战场上一败涂地。大唐历经三年安史之乱的劫难后,召集起来的无比珍贵的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对此战寄予无限期望,打算一战定乾坤的唐肃宗李亨,怀着无限怅惘的心情,无奈地接受了失败的现实。

而失败的代价是惨痛的:大唐失去了所剩无几的精锐之师,失去了昂扬的斗志;更加惨痛的是,大唐的百姓将要继续面对无休无止的战乱,流离失所,备受欺辱,漂泊流浪。在唐军向南溃散之后,郭子仪领军的 1 万匹战马只剩下了 3000 匹,10 万件铠甲,武器几乎丧失殆尽。郭子仪令朔方军将河阳桥切断,保卫洛阳。

洛阳城中的百姓惊慌恐惧,为活命,拖家带口争相躲避。更令人气愤的是,除了受到叛军的宰割之外,各路官军也趁火打劫,所经之处大肆劫掠百姓,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因此重大挫折,唐肃宗李亨有那么一瞬间似乎是醒悟了,他似乎意识到了任命一个掌控全局元帅的重要性,于是任命郭子仪为冬季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暂时代行东京留守的职权,让他在前线抵御史思明手下的燕军。

然而李亨的清醒只是暂时的,猜忌和糊涂才是永恒。毕竟是输掉了相州之战,不论是人的错还是大风的错,总得有人背锅。于是鱼朝恩,鱼公公当仁不让、干净利落地推掉了自己身上所有的责任,将这口黑锅扣在了郭子仪的头上。

在于公公不遗余力的谗言的作用下,李亨将郭子仪从前线召回京师,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兼兵马元帅,顶替他的位置,代守洛阳。

其实李亨被鱼朝恩说服,并不是因为余公公口才好,也不是因为李亨很傻很天真,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他那颗极其缺乏安全感的心在作祟。

经历了太多战乱和背叛的李亨,已经不相信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了,只能通过更换统帅的方式削弱他们的威胁。

总之功高盖主的郭子仪被卸了职,被迫离开了他的朔方军。由于郭子仪平日里对将士们极好,得知她要离去的时候,大家涕泣痛哭,还拦住宣旨的使者,求他让郭帅留下。但是身为一名食朝廷俸禄的将领,郭子仪清楚服从是他唯一的选择。

他像安抚自己的孩子一般,欺骗他们说他先去送宫中的使者,并不是现在就走。说罢他跨上马背,头也不回地离朔方军远去。值得庆幸的是,接替郭子仪的李光弼也极具将帅之才,大唐没有被打得四分五裂,平息安史之乱的时间线没有被无限期的拉长,全是仰仗着他极具天赋的指挥。

相州战场上的大风算是公平的,吹散了官军的同时,也吹散了史思明的燕军。详细了解到官军溃败退去消息的史思明燕军,整顿兵马,屯驻在邺城南面。几个月前还跪求他的史叔叔前来救援的安庆绪,此时蓦然感受到了史叔叔带来的巨大压迫感,开始跟手下谋划,关闭城门,不让人家进来。

可是他手下的将领却不愿意听他的,纷纷表示,史思明好心前来救援,我们应当前去迎接他,为他接风洗尘,怎么可以背叛他呢?安庆绪啊,还是太年轻了,犹豫了一会儿就答应了。他不仅答应了,还打算兑现自己的诺言。

等史思明入城后,就将燕国皇帝的印玺奉上,向其称臣。老狐狸史思明亲自写信给安庆绪,表示希望与其成为兄弟之国,往后彼此援助,鼎足而立。不敢接受他称臣的提议。

瞧瞧他的志向,鼎足而立。乍一听还以为史思明这是想把大唐变成三国呢。不过人家史思明的野心可比鼎足而立要大得多。

城内的安庆绪收到他的来信之后,觉得史叔叔这个人还怪好的嘞,不仅来帮他解困,还不抢他的皇位,是个实诚人。于是实诚的请求跟史思明歃血为盟。为了表达诚意,实诚人安庆绪亲自来到史思明的军营里,实诚的叩拜史思明说:“我不能抵挡敌军,丢掉两京,陷入重围。想不到你却能看在我爹安禄山的情面上,过来救我,我真是感激涕零,无以为报。”

没想到啊,史思明却突然变了脸色,勃然大怒的指责安庆绪道:“丢掉两京也就罢了,你身为人子,却杀死父亲篡位,实乃天地不容。我要替你爹收拾你这个逆子!”、

说罢,当即命令手下把他拖出去,一刀,了结了他的性命。

笔者都无语了,说起来,史思明都是一个极其精明,杀伐决断的领袖。只是不知,若是他能预料到自己将来的结局如何的话,会对自己方才教训安庆绪的话作何感想。

另外一边,朝廷一方把指挥权交到了强将李光弼的手上。

叛军一方,史思明除掉了安庆绪,收编了他的部队,实力再次升级。

双方都清楚,一场强强对抗的巅峰之战即将来临。在此之前,唐军内部发生了一部小插曲。

对李光弼来说,让朔方军接受自己的统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习惯了郭子仪宽厚风格的将士们,一时难以接受李光弼的严厉。左相兵马使张永济,甚至想要与哥哥将领联合起来,派精兵突入洛阳,将李光弼赶走,请回郭子仪。

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站出来劝阻说:“如果这样做了,则形同反叛,绝对不可行。”

右武丰是康元宝指出:“如果强行把郭子仪请回朝廷定位,皇帝会疑心是郭子仪暗示我们这么做的,会害得人家家破人亡。”听他这么一说,将士们这才作罢。

指挥权已稳的李光弼以洛阳为基地,以手里的朔方河东河西三镇精兵为班底,陆续收拢唐军失去联系的人马。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唐肃宗赋予他幽州长史与河北节度使的职务,使他几乎可以调动唐军几乎所有的野战部队。

公元759年9月,经过六个月的养精蓄锐,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镇守燕京,朱郡太守,各率兵3000随自己分兵四路南下,约七在汴州会师。

彼时李光弼正沿黄河视察各军,得到情报后,立即返回汴州,对变华节度使许书继说:“如果你能坚守汴州15天,我一定率军前来救援。”许书继一口答应。

李光弼遂即发兵洛阳。史思明抵达汴州之后,随即攻城。猪队友许书继迎战不利,转身就向燕军投降了。福州刺史董秦与田神功等将也被迫投降了燕军。

史思明攻下汴州后,乘胜进军西宫。郑州、汴州沦陷之后,洛阳的战略地位随之消失。洛阳留守尉迟请求李光弼率军留在陕州,主力退守潼关,拒险而守。

李光弼却说:“敌我双方实力相当,贵进即退,要是无缘无故的放弃这五百里的土地,必然会助长反贼的气焰。不如主力集结于河阳,与北方泽潞兵遥相呼应,成圆璧之势,使敌人不敢继续西进。而且唐军重兵驻守河阳,史思明就不敢轻易西进陕州和潼关。

即使唐军作战失利,也可向北退入泽州或潞州的太行山区,进而向东威胁史思明的后方。

这就是所谓的‘元璧之事’。”如同圆壁,可伸可缩,可长可短。“

部署完毕之后,李光弼让洛阳所有官员眷属先行西撤,进入潼关。又令河南尹率洛阳百姓出城逃难,避开叛军,并将城内的物资通通运往河阳。洛阳成为一座空城,开始坚壁清野。

9月27日,史思明兵不血刃的进入洛阳,却发现洛阳已空,什么也没有劫掠到。遂疑心这是唐军布下的空城计。他深恐李光弼袭击其后路,于是不敢进驻皇宫,只是撤退到洛阳城东的白马寺之南驻扎,并在河阳以南筑月城,以防李光弼南下突袭。

郑州、华州等地先后被燕军占领,但史思明10月进攻河阳,却被唐军挫败,还损失了一员大将刘龙仙。于是史思明动了个歪脑筋,命人牵出膘肥体壮的骏马千余匹,每天带到黄河南岸,在河边上洗澡,向唐军炫耀他的战马之多、实力之强,用以威慑和对岸的唐军。李光弼心生一计,他下令搜集军中母马五百匹,把他们生的小马都拴在城中。

等到燕军再放马到河边时,就把母马全都放到河的北岸,向燕军施展了“美人计”。母马思恋小马,不断地嘶鸣叫唤。战马听见了,不由得心猿意马,全部涉水投奔唐军而来,根本就拦不住。

唐军顺势将这些被母马吸引来的战马全部掳回城中,燕军的千名骑兵一下子就沦为了步兵。被耍弄了的史思明怒火冲天,下令出动战舰数百艘,紧跟在火船后面,打算顺流而下,烧毁黄河中的唐军浮桥,切断唐军和阳南北两城的联系。李光弼早已料到史思明会出动水军,所以事先储蓄了数百根十丈长的长杆,它们被固定在巨木之上,前端绑有铁叉。

当燕军火船靠近浮桥之时,铁叉就将火船勾住,使其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一会儿的功夫,火船就烧成了灰烬。李光弼又令唐军在浮桥上发射巨石,将燕军船只全部击沉到水底。

史思明接连损兵折将,于是下令从陆上强攻河阳。当时河阳有南北中三城。李光弼见燕军来攻,面对郑成节度使李抱玉说:“将军能为我守城两天吗?

”心里没底的李抱玉问道:“如果超过两天该怎么办?”李光弼答道:“若过期救兵不到,即守势退。”听凭将军处置。

李报玉允诺,燕军来袭后,李报玉见敌兵攻城胜景,南城即将不保,于是向燕军表示:城中粮食已尽,明天准备出城投降。燕军听了大喜,因此不再费劲攻城。谁知李报玉跟许书继完全不同,这是人家的缓兵之计。

李报玉趁燕军停止进攻之机,急忙完善城防,加强守备。第二天,李报玉与燕军展开战斗,燕军气急败坏,只得再次攻城。李报玉见敌军心浮气躁,突然出城攻击,杀伤敌军颇多,将史思明的攻势挫败。

从公元759年10月到公元761年正月,整整一年零三个月,史思明被李光弼的铁壁牢牢地卡死在河南,不能向西前进一步。然而身在帝都的肃宗,却不能体会坚守阵地的艰辛,只知道朝廷再次丢了东都洛阳,让他很没面子,一心只想尽快将其收复。肃宗李亨不能领悟李光弼的战略构想,也不了解他的对手史思明。

但颇具智慧的史思明,却已经洞察到了李亨的心思。他知道大唐的这位皇帝好面子,所以一定会急切地盼望收复东京。狡猾的他派出人手到处说:史思明的手下都是阉人,现在长期在外束手,都想赶紧回家,他们上下离心,若是此时唐军主动进攻,可以将他们打败。

这些话很精准地吹到了荣使鱼朝恩的耳朵里。对李光弼的功劳极为嫉妒的他,屡次在李亨面前吹风,让他督促李光弼主动出战。本来就心情急切的李亨认为鱼公公说的对,命令李光弼立即起兵攻取东京。

收到圣旨的李光弼对皇帝的瞎指挥很无语,上奏表明贼军的势头旺盛,不可轻易用兵。可这个时候,另外一名大将,刚愎自用的仆固怀恩也出来,搅和了一把,符合鱼公公说东都可以攻取。于是4年前,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的那一幕再次上演,肃宗派出的使者接踵而至,不断地催促李光弼出师,与史思明决战。

无奈至极的李光弼只得听命,派郑成节度使李抱玉镇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桓率军与鱼朝恩会合,在邙山布阵,准备迎战史思明收复洛阳。可是唐军内部此时人心不齐,出于种种原因,不肯听从李光弼的指挥贸然在平原布阵。非常善于捕捉战机的史思明见状后,率大军向唐军猛扑过来。

尚未做好准备的唐军在叛军的冲击下,阵脚大乱,溃不成军。见到形势不利的鱼公公撒腿就跑,一路狂奔,逃回陕州。镇守河阳的李报玉,料到孤城难守,也弃城而逃。

此役,唐军有数千名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军资器械也全部丢弃。邙山之战失利,是唐军继相州之战后的又一次惨败,官军不仅没能收复洛阳,还使得州郡得而复失,使李光弼和大唐将士费尽心机,赢得的河阳之战战果付诸东流,前功尽弃。西京长安的门户,潼关再次暴露与叛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与4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叛军头目从安禄山换成了史思明。身在长安的肃宗李亨震惊了,不知他是否已经收拾好了包袱。

就在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之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天而降:“史思明死了。”

估计那时的大唐,从皇帝到百姓,都不敢相信这则新闻是真的。肃宗李亨估计是喜极而泣,认为自己一定是受到了李唐祖先的保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刚赢得了邙山之战的胜利,意气风发的史思明怎么突然就死了呢?

不会是得了脑血栓、心脏病猝死的吧?很遗憾,他不是病死的,而是步了他的老领导安禄山的后尘,被自己的儿子给干掉了。

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当爹可真是要小心谨慎才是,千万不能轻视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比起他的老上司安禄山,史思明的死更具有喜剧色彩。没错,是喜剧色彩,至少根据司马光的记载,是这样的。

他的长子史朝义很不受父亲待见,史思明喜欢的是小儿子史朝卿。不喜欢长子也就罢了,史思明还老想把他给杀了。邙山之战刚结束的时候,史思明想要一鼓作气向西进入关中,于是派史朝义充当先锋,从北路进攻陕城,结果屡屡遭受挫败。

史思明就怀疑这是儿子临阵胆怯造成的,认为史朝义不足以帮他成就大事,想要借机依军法把他处斩。

不过,最终没有对他下手。紧接着史思明又让史朝义筑城储存军粮,限期一天之内完成。

对父亲的淫威,充满畏惧的史朝义,用尽洪荒之力紧赶慢赶,终于赶在了前一天内完工,就差抹泥了。

就在此时,史思明大驾光临,看到还没抹泥的他又火了,对着儿子一通骂骂咧咧,还让身边的人骑在马上监督儿子抹泥。

史朝义忍气吞声的就照做了,就快完工的时候,嘴贱的史思明又嘟囔了一句:“等攻克了陕州就杀了他。”

果然啊,欺负人还是不要太过火,哪怕是亲生儿子,也难免会有无法忍耐的一天啊!

再说了,他这个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多儿子收拾老子的前车之鉴了,他居然还不长记性,他的死也算是一种必然了。

被逼上绝路的史朝义和他的部下落月等人,终于狠下心来发动兵变。当天傍晚,落月率领三百甲士闯入史思明的卧室,结果发现没有人,因为当时史思明正在上厕所。

察觉到情况有变的史思明,翻倒了隔壁的马厩,动作敏捷地套上马准备跑路,结果被落月的侍从一箭射中手臂,坠下马来,束手就擒。

得知是儿子在作乱之后,史思明试图解释,是自己早上说错话了,希望等长安攻克,成就大业之后再杀他。看过《权力的游戏》的小伙伴,是不是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泰温也是被他的儿子提利昂给杀死的,射杀的地点正是在厕所,只不过史思明很幸运,没有死在粪坑里罢了。搞笑的一幕随之发生了,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擒获的史朝义,体贴地问了一句:“陛下没有受到惊吓吧?”

他的侍从落月拍着胸脯,坚定地回答道:“绝对没有!”

在落月向众人宣布此事之后,史思明的亲信周至受惊过度,没能hold住,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而这边,落月也是一个利落人,二话没说就上前将史思明勒死,以绝后患。

安史之乱的二号风云人物,史思明就这样草率的死了。他死之后,儿子史朝义即位称帝。

如果说他的父亲是一只狼,那么他就是一只狗熊。那是不过就是一只尚未来得及成年的幼鹿,与他的父亲水平判若天渊。

史思明的死导致叛军内部相互厮杀。为了除掉史朝卿的势力,兄弟二人互相攻伐,数月之间,范阳大本营才勉强安定下来。

身在帝都的肃宗李亨长舒了一口气,史思明一死,安史之乱总该终结了吧。没错,安史之乱确实已经接近了尾声。

不过李亨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公元762年5月3日,已经退位许久的李隆基带着无限的悔恨与落寞,在神龙殿驾崩,享年78岁。

身体一直有疾的肃宗李亨,随后也病情也突然加重,在5月16日,紧随其父离开人世,只比父亲多活了13天。

父子二人至死也没能等到安史之乱平息,大唐国泰民安的那一天。实际上,安史之乱的平息并没有使大唐恢复到曾经的模样,这个庞大的帝国受的伤实在是太重,需要时间来愈合。

可惜的是,他周围那群虎视眈眈的猛兽不会给他一丝喘息的机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