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父亲节 | 前列腺癌成为近10年“双高”恶性肿瘤,发病呈低龄化趋势
2024
06-16

父亲节 | 前列腺癌成为近10年“双高”恶性肿瘤,发病呈低龄化趋势

今天(6月16日)是父亲节。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主办的“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在父亲节来临之际走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说说前列腺癌防治要点。

前列腺癌是男性群体高发癌症,由于初期病症隐蔽且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我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初诊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需要引起广大男性重视。

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两年一次PSA筛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前列腺癌成为近10年来我国发病率增速快、死亡率上升快的“双高”恶性肿瘤。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13.42万人,前列腺癌死亡病例数4.75万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持续升高,前列腺癌已经成为中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的肿瘤。

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且城市人群是前列腺癌的高发群体,发病率不断增加。叶定伟教授介绍:“上海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3位,远高于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从我所在工作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看,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年手术量及门诊量都直线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所带来的沉重医疗负担。”

前列腺癌在早期发现,经根治性治疗后5年生存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而到中晚期才接受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因此,加强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中国前列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我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为66.4%,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高达99.5%,差距明显。叶定伟教授分析称:“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不少男性讳疾忌医,我国前列腺癌早筛率低,导致患者预后远差于西方国家。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将早筛关口前移、提高公众筛查意识已成为提升疗效的重要策略。”

PSA筛查是首选的前列腺癌推荐筛查手段。《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将PSA≥4μg/L定义为异常值。当受试者PSA<4μg/L时,建议进行每2年1次的随访;当受试者PSA≥4μg/L时,建议受试者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和随访。

叶定伟教授建议,“50岁以上老年男性应该每两年做一次PSA筛查,家族史人群应从45岁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筛查,40岁时PSA水平不应大于1,如果PSA水平大于1或有BRCA2胚系突变者亦应从45岁开始筛查。”

推广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守护父亲健康

为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医疗机构正积极推动提升PSA筛查覆盖率。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领衔编著了中国首部《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将“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前列腺癌精准筛查社区服务站”模式推广至全国。

叶定伟教授进一步分析称,“目前有三种路径提升PSA筛查覆盖率。一是通过社区网络普及,宁波的实践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他们在实施筛查后,迅速完成了56万次检测,使手术量增长了10倍,一批患者得以获得早期治疗。二是偶发性筛查的病例数也逐渐增多,即超过50岁的患者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泌尿外科医生会对其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大量患者通过被动筛查,即所谓的偶发性筛查,发现了前列腺癌。三是泌尿肿瘤学家通过媒体进行科普宣传,提高了百姓认识,越来越多的患者会到医院进行检查,这也让我们医生发现了更多的病例。”

不过,PSA筛查存在假阳性率高、还需要穿刺确诊等缺点。对此,叶定伟教授团队开发出前列腺癌精准早筛“复旦模型”,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从单纯基于PSA筛查的52%提高到了74.5%。

父亲节之际,叶定伟教授也表达了未来期望,“对于前列腺癌的防治应该更加注重精准和全程化理念。通过多重手段及多方共同发力,未来可能使中国的前列腺癌总体生存率得以明显提升。”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本报资料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文汇报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